斷掉的鋼鐵脊梁
斷掉的鋼鐵脊梁
在中秋假日推動下,**白酒大漲,飛天茅臺漲到了1650元一瓶,而剛收官的2011年上市公司中報,貴州茅臺再奪盈利王,高度茅臺酒的利潤率高達80.68%。在白酒暴利映襯下,鋼鐵的利潤讓人覺得寒酸,同是行業龍頭的寶鋼股份,其鋼鐵制造部門利潤率僅7.83%。
中國經濟陷入怪現象,本為經濟脊梁的制造業開始不景氣,全民炒樓、炒金風行。制造業成為了利潤洼地,而鋼鐵行業更甚。今年上半寶鋼股份2200億的資產,才有67.87億元的利潤;而茅臺以300億的資產,博得68.87億元的利潤,資產不及七分之一,但利潤尚多1億。
龍頭企業如此,行業利潤更低,1—7月中鋼協統計的77戶大中型企業實現產品銷售利潤率只有3.08%,同比下降0.1個百分點,處于高成本低效率的狀態。
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,實體企業家們紛紛放棄工廠,抽出資金轉戰它地,樓市、黃金、古玩、高利貸等行業,游離于制造行業。而鋼鐵行業更是重災區,鋼鐵企業紛紛開始涉足房地產開發,搞旅游,做金融,甚至賣上了葡萄酒。
曾經作為中國經濟脊梁的鋼鐵業,緣何業績這么差?
成本是難以繞開的障礙。有統計顯示,今年1—7月份平均進口鐵礦石到岸價162.76美元,漲幅37.79%。中國進口鐵礦石比上年同期多支付211.01億美元,按匯率6.5計算相當于人民幣1371.95億元,是1—7月大中型企業利潤的2.1倍,占鋼鐵業銷售收入的6.45%。
但表象終是表象,不能提及鋼廠虧損,就歸罪于原料,筆者認為,根源在于鋼鐵行業的自身原因,企業的市場化不徹底。
鋼鐵行業的市場化,是個半截子工程,上、下游市場化程度相當高。2006年以后,推進了探礦權、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,這些年鐵礦石、煤炭已經實現了市場化。而下游面對消費者,沒有壟斷優勢可言。
但是,作為行業的核心——企業層面,市場化卻圍而不攻,成了半吊子改革。*終結果是行業優勝劣汰的淘汰機制被扭曲,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新陳代謝被打斷。
破壞優勝劣汰機制的重要表現之一,行業內重組的市場化程度低。
我國鋼鐵行業發展至今,行業利潤低、企業同質化嚴重,要繼續發展,必然離不開兼并重組。但中國的鋼鐵行業重組,被潛在的行政力量干涉,導致企業只做大,沒有做強。
由于財稅等方面原因,地方政府支持省內大企業,借行業重組之名,各地占山為王風氣盛行,嚴重扭曲企業重組的初衷,背離市場化原則。另外,金融危機后,各地信貸充斥,憑借著地方政府的背書,部分大鋼廠大幅擴產、兼并,但企業的整體運營依舊保持較低水平。這都拉低了整體鋼鐵行業的效率。
另一表現,行業逆向淘汰,壓低民營企業生存空間。
當前的鋼鐵行業競爭激烈,企業的盈利方式轉變,提供相同產品,哪家企業具有成本優勢將勝出。當前階段的競爭,強調降低成本、加強管理,國有企業優勢明顯不在,出現的更多是“窮廟富和尚”情況。曾有統計,將銷售費用、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的三方面噸鋼費用進行比較,發現民營鋼鐵企業的3項費用,僅為國企的三分之一。
但現有的體制下,民營企業難有發展,屢次調控都成為打擊重點。比如金融危機后,頒布的產業政策,部分產業政策硬性規定高爐容積大小和生產規模,要求普鋼的粗鋼產量達到100萬噸。在這樣背景下,地方政府出臺文件,借節能減排之名,鞏固本地國有大鋼廠地位,對民營鋼鐵企業形成壓力,從而引發非正常現象出現,比如2010年末,民營企業懼怕被硬性淘汰,掀起主動送干股給當地大企業現象,曾有一家鋼廠吞下十多家民營鋼廠的干股,這些非市場化行為,對以后國內鋼鐵重組產生消極影響。(經濟觀察報)
斷掉的鋼鐵脊梁詳細請參考:http://www.55bbbbbb.com/